阿圓家阿婆馬上緊鎖眉頭,臉上的褶皺漾起,干癟斑駁的手輕摸著懷里的娃兒,微喘以答:“是啊,小孫子連日來身上不好呢,勞動思醫(yī)師給診治診治?!?br/>
少姝眼明手快地接過孩子,好讓老人家緩口氣。
此刻精神欠佳的阿柱也認出了少姝,雖未出聲,但也溫順乖巧,藕節(jié)似胖圓的胳膊攀上小姐姐的肩頭。
少姝騰出只手來,覆上小娃額頭一摸,不覺變色,又反復捏了捏兩只軟綿綿的小手,問道:“阿婆,阿柱這低熱有多久了?”
“橫豎有七八天了,”阿圓搶先開口,“起先我弟弟只是懶得動,吃得也不好,沒多久渾身都發(fā)起熱來。”
“都這么多天了,為何不早點來陶復廬瞧瞧呢?”少姝心疼小娃遭罪。
“說出來真怕少姝姑娘笑話,我原說即刻就帶孩子上來的,可是娃他娘,”阿婆瞥一眼大孫子,流露出無奈神色,“偏聽她娘家人的,說她們村里有個百試百靈的巫婆子,會‘頂神’,卜疑問難、求醫(yī)問藥、求財邀福無所不通,凡人家細務(wù),一一周知。據(jù)傳是在上寺的大師處得了仙術(shù),只消稍稍作法,就能摸到病根兒,再開點仙藥出來,管保百疾全消,再不用請醫(yī)師看的。”
(頂神:即狐神附體,大多是自稱事奉狐神的女巫,通過舉行狐神附體的降神儀式語言吉兇修咎,民間也多叫“頂神”。被附體時,其人的聲音神態(tài)與平時大相徑庭,也有很多人認為只是一種頗諳心理學的“察言觀色”式表演,好吃懶做兼性情狡黠者,善于迷惑糊弄人,并從中漁利,但也有為數(shù)不少的信眾推崇不已。文中阿圓扔掉“仙丸”的情節(jié),取自筆者父親對幼時生活的回憶,那是介休綿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落,想來這種儀式在當時百姓中是很普遍的了。)
阿圓媽媽的娘家,是山下的石屯村人。
“上寺?”尹毅的臉色益發(fā)凝重。
懂事的阿圓扶好阿婆,眨巴眨巴大眼,朝老人家努了努嘴:“沒辦法,阿婆拗不過我媽,就應了請那老巫婆看看,好家伙,她來了先大張旗鼓設(shè)下祭壇,她起蠟燭,一陣念念有詞,咱也聽不懂,忽而神情大變,兩眼發(fā)直,說是神仙附體了,然后足足跳了半日的大神,嘴里還來回唱呢,什么‘大仙要喝蜜水哩,不要麻油要香油哩,不吃雞鴨要吃羊肉哩’……”
(蜜水:即蜂蜜水,我國是世界上很早就開始食用蜂蜜的國家之一,很多歷史文獻中都有關(guān)于蜂蜜的記載,最著名的就是東漢末年袁術(shù)與蜂蜜的記載了,很有戲劇色彩。另外,由于民族融合,中原也開始吃羊肉。)
他說時帶著節(jié)律左右晃動,還不停地翻動白眼,逗得少姝咯咯直笑:“這是哪里來的怪僻唱腔?”
“嘖嘖,少姝姐姐你是沒有親見當時陣仗,她唱舞的時候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,讓那婆子好好地掇弄了一大通,又吃飽喝足了,這才留下兩粒黑乎乎的藥丸,價錢能貴死人的,可憐我弟弟,如今還是病懨懨的。”阿圓無奈地攤開手,連連苦笑。
(掇弄:方言,指“亂干,折騰”。)
既是關(guān)系到老人家與媳婦的家事,少姝也未敢多言,俗話說“清官難斷家務(wù)事”,在這鄉(xiāng)里,婆媳們之間的牽扯亂如絲麻,她是一聽就覺得頭大。
少姝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小娃身上,問道:“阿柱平日吃飯可好?能吃湯餅這些了么?”
“吃,吃,這孩子,還是可愛吃湯餅了。”阿婆連聲價點頭,“他胃口不小的?!?br/>
“睡覺前也常喂嗎?”
“那可不,自來如此,”老人家會意,“少姝姑娘意思是,孩子吃壞肚子啦?生病這些日子,一碰到他小肚子,他就喊疼,想給揉揉都不成,睡下沒多會兒便啼哭,之前是吃喝飽了就悄悄睡去,如今不行了,吃喝不進,還??摁[?!?br/>
少姝點點頭,幼齡小兒生病最令大人著急,怎么難受又表述不清,只會一味哭鬧。她先伸了伸舌頭,逗引孩子伸出舌頭來觀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