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砰砰!”
兩聲槍響,哀傷而靜謐的光影在墻角浮動,畫面仿佛定格,男女主角并未像觀眾期待的那樣走出來,繼續(xù)他們與孩子的游戲。
天亮了,盟軍的飛機從集中營上空掠過,幸存的人們歡呼著。
一個中國男孩茫然尋找著父母,被趕來的美國夫妻抱起……
“好刻意的鏡頭!”
“政治傾向太明顯了!”
《美麗人生》放到了結(jié)尾,羅杰艾伯特邊看邊吐槽。誠然,這部片子很棒,但滿身的政治意味蓋過了電影本身,他不太喜歡這種表達,乜了眼那個中國小子,決定一會刁難一下。
下一秒!
在柏林放映時,沒有這段,陳奇為了美國人加上去的:只見大銀幕上,憂傷的音樂聲中,一張張斑駁的照片浮現(xiàn),旁邊配上此人的簡單介紹。
有照片的放照片,沒照片的只有一個名字。
一行行的列出來。
奧運冠軍埃里克·利迪爾!
華北神學(xué)院創(chuàng)始人赫士博士!
《密勒氏評論報》主編鮑威爾!
天主教神甫艾文德先生!
……
陳奇還很貼心的標上國籍,美國人在前面。在英國放,就是英國人在前面,在法國放,就是法國人在前面……
“嘩嘩嘩!”
掌聲忽然響了起來,不知哪位觀眾起的頭,轉(zhuǎn)瞬像病毒感染似的迅速連成一片,緊跟著,全體起立致敬,或者說,沒有人還敢坐著。
“OK!OK!”
羅杰艾伯特也不敢不站起來,一邊拍手一邊又瞧了眼中國小子,好吧他承認,當(dāng)政治意味達到這種地步,無所謂電影不電影了。